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添加时间:2022-03-03基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之意与推进向度分析,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跨境供应链专业群专业基础课“供应链基础”为例,分析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思政元素挖掘与组织、教学形式创新、教师团队及评价与管理等探索路径,以实践诠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向度。
一、突出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与特色性,设计涵盖国家、区域、行业、学校及学生需求与特征的建设思路
课程思政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本源。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将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根据教育类型、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价值理念等发展特色与需求,充分深挖、提炼与发挥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大思政、大德育中的育人精髓,将其转化为有助于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教学载体,隐性拓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与特色。根据《纲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展示区域特色和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在总体建设思路中应以涵盖区域与行业产业特色、学校与专业办学特色、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的价值意识、文化基因、历史传承等为主要依据,进行差异化与特色化顶层设计。“供应链基础”课程在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国家战略、区域特色、行业需求、学校专业办学定位及人才特征等要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的要求,传承“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以及甬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面向宁波经济发展新需求及打造“国际枢纽港”的目标,围绕学校“融港链天下”的办学定位,突出跨境供应链专业群专业外向开放性强、资源要素流动性大的特征,结合“00后”大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特点,将课程深度内生、富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及专业特点的“链通天下、诚信为本、柔韧有力、精益求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内容的供给源泉,形成“链通天下,信‘韧’有‘佳’”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图1)。进一步结合课程内容,确定“链通天下”家国情怀、“诚信为本”甬商精神、“柔韧有力”职业素养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培育为课程思政主要目标与建设核心。通过德技兼修和知行并进有立场的教学团队打造、供应链与思政链有机融合具有内生温度的课程内容设计、政策+事件+人物浸润式教学方法创新途径,将供应链基础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培养具备视野开阔、格局大气、情怀饱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区域供应链产业发展培养具有诚信、韧性、卓越性的企业首选人才。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保持学校和专业办学及供应链基础课程的本色,体现出较高的契合性与特色性。
二、把握课程思政元素的内生性与相融性,挖掘与应用“链通天下信‘韧’有‘佳’”的资源与价值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盐与汤”的形象比喻已成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指导。尽管盐是重要的调料,但在食物汤中又既不宜多,亦不宜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挖掘即是“思政盐”的配备过程,盐量的配备与纳入必不可少,但也不是多多益善,恰到好处的是根据“课程汤”的本质内容和接收对象需求,进行巧妙配备,适量添加,充分达到“盐汤”相配的最佳育人效果。“供应链基础”课程基于供应链基础所涵盖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等内容,结合跨境供应链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特征,开展内生性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设计。首先,挖掘“链通天下,信‘韧’有‘佳’”这条主线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资源与价值。从供应链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出发,把握课程所涵盖的供应链、面向港口、供应伙伴、韧性、创新等五大特征,将其对应至培养学生合作、大视野、处世之道、坚韧、卓越等育人目标理念中,从家国情怀、甬商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四个思政维度,分别孕育出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国际视野、开放包容;诚信服务、自信独立;坚韧不拔、柔韧有力;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20个思政精髓元素与精神素养内涵。基于此,探索思政元素与供应链内容的“盐·汤”相溶,即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应用。将深度挖掘提炼的和谐共生等20个思政精髓元素纳入供应链基础课程的知识、技能、素质三维课程目标中,并在认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体系构建、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等相应单元设计中有机融入与渗透链通天下、诚信为本、柔韧有力、精益求精等与思政要素相一致的思政案例、事件或人物等教学载体,形成集开放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如,将“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下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等大思政内容纳入课程设计,促进思政维度、思政元素转化为教学内容精准落地落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任务中,课程目标为认识供应链风险与打造弹性供应链,将供应链弹性与思政目标中韧性有力高度匹配,引出总书记“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等讲话,引导学生认识供应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供应链“不掉链子的韧性”与“独立性”特征,进而体悟坚定国家“四个自信”和个人韧性与独立性素养发展。
三、注重教学的情感共鸣与自然性,创新“政策+事件+人物”浸润式课堂教学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课程观,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价值塑造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与资源,将思政元素顺其自然地通过载体传授于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态度及教学方法展现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润物无声地激发学生自觉认知、自发提升,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供应链基础”课程教学对挖掘的思政元素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以国家、行业、学校、专业及课程领域的重要政策、关键事件、典型人物为主要教学载体,应用专业新形态教材、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展“政策+事件+人物”浸润式的情境化教学方法创新,按照课前“三任务”、课中“六步法”及课后“三拓展”的“三六三”环节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观察—思考—行动”四步递进法中做中学、做中悟。“政策+事件+人物”的教学活动注重师生情感共鸣,如重要政策引入使学生更轻松、形象、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国家政策,开拓政治视野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事件引入使学生更易接受供应链行业与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新模式、新业态及新理念;典型人物引入使学生更易从榜样中触发情感,自发提升。课程尽量围绕本土化的如甬商精神、学校文化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设计教学,体现特色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情感共鸣与内驱力的激发性。针对学生培养规格及学生特质,重点将身边的多位近现代“宁波帮”企业家标杆事件、校友生动故事与课程知识能力目标匹配,以身边故事的亲切感与自然性影响学生。以单元“供应链伙伴管理”为例,引入邓小平同志“宁波帮”精神案例、学校传承“宁波帮·帮宁波”的“三创”文化与精神、学校与宁波舜宇集团达成千名毕业生支持企业千亿产值目标(“双千计划”)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学生身边的事件或案例,在讲解供应链伙伴关系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展示伙伴间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思政理念,使学生从身边事、身边人体悟供应链及伙伴管理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激发学生开创精神、协同共进、诚信为本、团队互助的精神价值与职业素养。
四、强化教学团队混合性与教学评价多元性,建立“教与学”多元管理与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既具有较强专业性,又具有较大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切实保障。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与难点,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混编组建教学团队有助于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的双提升。同时,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立足于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将客观量化与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个性化与综合性相结合,以多元化的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供应链基础”课程瞄准教师队伍“主力军”建设关键要素,遴选10位师德高尚、双师双能、业务精湛的教师,组建包括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结构多元、高效务实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中专业课教师间协同合作、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间互补互促,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间互鉴共享,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大思政”团队式研究、学习、研讨与教学实践,增强思政教师对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及其使命感、责任感与自觉行动,充分提高教师团队相互“跨界”的教学能力,提升高质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在教学团队的组建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多主体多元的师生教与学考核评价机制,针对教师“教”,采用“资源评价+教学观察+客户评价”模式开展多主体多元评价,课程建设委员会按照浙江省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要求对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微课、视频、案例等在线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督导按照学院“有效课堂”认证标准进行推门听课评价,学生依据客户体验感和获得感角度进行期末评价。针对学生“学”,建立“实时评价+阶段性评价+综合评价+证明性评价”的多元课程评价方法,一方面,开展立足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注重入党、志愿服务、实践项目、综合素质认定、竞赛等方面的评价,不断探索增值评价提高评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期)